商河县:非遗赋能文旅共舞——打造“新中式”文旅融合

2024

06-13

09:10

济南市商河县文化馆
收藏

分享

评论

0

锣鼓铿锵、舞台璀璨、人潮涌动……盛夏之际,济南市商河县的夜晚灯火辉煌映照夜空,周边欢声笑语不绝,广场舞、秧歌展演各类群众文化活动随处可见。每一道光影、每一声笑语,都汇聚成一幅充满活力的文化画卷,让人感受到商河县群众文化活动的热烈与多彩。近年来,商河县发挥县域内黄河文化、非遗文化等资源富集优势,推动非遗民俗与旅游业、节庆演艺、文化产业相结合,深度挖掘非遗民俗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开辟“新中式”旅游新空间,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非遗+演艺”助力文旅融合“出圈”更“出彩”

图片
《鞭舞飞扬》
图片

《大河之声》

图片

《奶奶的花棍情》

图片

《鼓舞青春》

6月8日,商河的“非遗娃娃”们带着花鞭鼓舞精彩亮相“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济南市主题活动暨非遗购物节启动仪式,“这么小的娃娃就会跳秧歌,跳得还真是不错!”来参加展示活动的群众说道。在商河,鼓子秧歌是人人都会舞,人人都爱舞,学校、公园、集市、广场等地方随处可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子秧歌的队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河民歌、迷戏等地方戏曲剧种广泛流传,地域文化丰富厚重。近年来,商河县深入实施文化强县建设工作,打造“千年麦丘邑 鼓乡温泉城”,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助力文旅融合“出圈”更“出彩”。以花鞭鼓舞、鼓子秧歌为基础,推动非遗“两创”,实现非遗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编《黄河古韵》《齐风鲁鼓》等优秀作品走出国门,鼓子秧歌《大河之声》作为全省唯一参加国家文旅部第十九届广场舞群星奖决赛获得入围奖并参加山东省广场舞展演获得一等奖第一名,原创非遗作品《奶奶的花棍情》入选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2023年度群众艺术优秀新创作品名单。以艺术创作为根本,深入挖掘鼓子秧歌蕴含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结合实景演出,创作小戏小剧《鼓舞青春》,形象生动的演绎当地故事和文化,让游客感受到鼓子秧歌的魅力。将非遗通过演绎展现出来,使游客从一个非遗项目的旁观者转变为亲历者,加深了游客对非遗文化的印象,丰富了游客的文旅体验。

“非遗+旅游” 开启文旅融合“场景化时代”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5月2日,殷巷镇“我们都是泥做的”研学旅行活动火热开启,滳河古陶文化园里不时传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摔泥巴、搭小屋、做陶艺……孩子们在泥巴中尽情“撒野”,体验非遗陶艺乐趣。近年来,“民俗非遗+旅游”的模式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热点,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不仅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同时也为非遗“活”起来开辟了新路径。商河县文化和旅游局打造“农文旅”融合活态传承,营造非遗旅游沉浸式体验,推动非遗高质量“两创”,创意策划了“我们都是泥做的”“糖酥火烧故事”“豆腐皮工坊研学游”等非遗特色旅游线路,打造5处非遗沉浸式体验场馆,游客可以现场体验,满足了研学旅游的体验性和参与性,非遗游已经吸引1万学子研学。鼓子秧歌汇演是商河县最隆重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每年在元宵节期间举办,已举办41届,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鲁北地区持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民俗活动。每年现场观众达10万人,线上观看人次超300万。前来观看汇演的游客都为鼓子秧歌气势磅礴的表演感到震撼,真真正正感受了非遗舞蹈的快乐和魅力,也使得旅游品牌更富有文化性和差异化,从而打造出“独一份”的特色旅游产品,促进了文旅融合发展。

“非遗+产业”文旅经济为乡村振兴“景上添花”

图片

图片

走进商河老粗布非遗文化博物馆,游客们正在体验老式织机,各类老粗布床单、布老虎等手工艺品琳琅满目,这所非遗博物馆由安琦布业投资创建。近年来,安琦布业积极投身于商河老粗布传统非遗的传承保护工作,累计组织教学培训20余次,教授学员140多人,先后培养年轻织布匠人48位,帮扶52位贫困户就业脱贫,并积极与高校合作,开发设计老粗布新产品,带动周边就业人口达3000余人。先后在淘宝直播、抖音、视频号等平台开设账号,打造出了“我是布叫兽”“商河老粗布”等优质账号,已累计吸引50多万粉丝,目前日销售300余件,销售额可达3.5万元。老粗布非遗文化博物馆实现了“产、销、游、传、感”5个方面的有机融合,为非遗产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更具活力的发展模式。

图片
图片

图片

以老粗布、糖酥火烧等非遗工艺为核心,商河县建立5个“泉城非遗坊”,已接待中小学生1万余人次,馆内非遗传承人广收学徒,免费传授非遗技艺。同时并引入高等院校进行“产学研”融合实践,形成了“产、学、研、销”链条体系,实现非遗传承和文化产业的共赢。

图片

打卡非遗手作、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参观非遗博物馆展览,商河县以新型文旅体验为特征的“新中式”旅游迎来热潮,开创了具有商河特色的文旅融合新空间,非遗与旅游的“双向奔赴”,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消费需要,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山东公共文化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对本稿件有异议,请联系liyuewenhuayun@163.com
举报
8
0
我要评论 《山东公共文化云用户交流公约》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随屏 换一批
头条 换一批
资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