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精神代代传”费县红色非遗作品线上展

2025

09-02

08:28

临沂市费县文化馆
收藏

分享

评论

0

岁月流转,精神永恒。费县以红色文化为脉络,以非遗技艺为载体,精心推出“沂蒙精神代代传”费县红色非遗作品线上展。这片土地蕴藏着深厚的革命传统与人文底蕴,如今通过非遗的当代转化,让历久弥新的红色记忆焕发出时代光芒。
本次展览聚焦“红色文脉·非遗新声”,汇集了费县非遗传承人与民间艺人的匠心之作。剪纸艺术层叠出军民同心的温暖叙事,木雕作品以遒劲刀工刻画出艰苦奋斗的岁月年轮,刺绣织锦绘就鱼水深情的细腻画卷,金星砚台则以温润砚铭铭记着砥砺前行的精神轨迹。每一件作品都是红色精神的视觉凝练,是传统技艺与革命文化的深情对话。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费县手绣《沂蒙精神代代相传》系列  

作者:卞成飞

绣品展现了沂蒙人民在艰苦环境下,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沂蒙人民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崇高敬意。

图片
图片

费县手绣《沂蒙红嫂》系列  

作者:卞成飞

通过红嫂救伤员、母亲送子参军的场景,直观呈现出革命年代军民之间生死相依的紧密联系,群众将最珍贵的“乳汁”“骨肉”奉献给军队,刻画了沂蒙女性在战争中“舍小我为大义”的牺牲精神。

图片
图片
图片

费县手绣《歌唱沂蒙山》系列  

作者:卞成飞

山歌响起的地方,就是红色血脉流淌之处,象征着沂蒙精神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绣品通过艺术形式,将《沂蒙山小调》所蕴含的“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生动地呈现出来,表达了对沂蒙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的敬意,以及对这种伟大精神的传承和延续的期望。

图片

费县手绣《饮水思恩党民同心》

作者:卞成飞

“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场景,隐喻着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带领群众谋幸福、解困境的深切感念。作品通过绣布定格这一经典意象,直观表达了对革命年代党与人民鱼水情深的铭记,以及对党的领导和为民初心的感恩之情。

图片

费县手绣《吹响胜利的冲锋号》

作者:卞成飞

绣品中吹响的号声,既再现了革命战士向胜利发起冲锋时的决绝与勇毅,也定格了无数先烈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战斗姿态,是对不畏强敌、向死而生的英雄气概的生动致敬。

图片

费县手绣《打靶归来》

作者:卞成飞

“打靶归来”的场景呼应着革命年代军民共同守护家园的记忆,象征着军队时刻保持战斗力、守护人民安宁的责任担当,也传递出对和平年代里军人坚守岗位、保卫家国的敬意,让红色精神在细腻绣工中得以延续。

图片

费县手绣《庆祝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作者:卞成飞

抗战胜利是用无数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画面在表达胜利喜悦的同时,也传递出对和平的珍视,提醒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图片

木雕《血色丰碑》 

作者:代夫建

作品结合主题,利用香椿木的天然色质,灵感来自红旗飘动的创意,制作一个纪念碑样式的木雕作品,寓意血色的红旗永不倒。

图片

木雕《女子火线桥》 

作者:张行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前,沂蒙红嫂为了让战士们顺利过河打胜仗32名妇女跳进冰冷的河水用柔弱肩膀扛着门板搭起了一座人桥,不顾自己的身体安危,有的落下终身残疾。

图片

图片

石膏蛋绘《大青山突围战》  

作者:徐庆友

此石膏蛋绘为大青山突围战场景。1941年11月30日山东沂蒙山区,日军“铁壁合围”时,抗大一分校等6000余人成功突围。

图片

金属编织《金帆忆峥嵘——胜利八十载》 

作者:王振博

该作品是由金属丝精心编织而成,帆扬、珠闪、红旗飘飘,标“80” ,铭记抗战,纪念胜利,祈愿和平 。

图片

花馍《勿忘历史,共筑和平》 

作者:王东芬

本作品以面塑粘土为材料,核心是警世未来,不让历史重演,百年屈辱史,半部血泪书!以共筑世界命运共同体,传承抗战精神!守护前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和平盛世!

图片

石拓《沂蒙山小调诞生地》 

作者:刘茂福

《沂蒙山小调》于1940年春诞生,这首革命历史民歌,曲调婉转悠扬,深受人民喜爱。作品通过对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石头的拓印,体现沂蒙精神。

图片

剪纸《红色沂蒙——沂蒙小调诞生地》 

作者:孙晓东

沂蒙山区是抗日革命圣地,大青山战斗打得十分残酷激烈,无数先烈献出了宝贵生命。仅隔10公里深藏山套里的白石屋村,就驻扎着以袁成隆为团长的抗日文工团,他们大力进行宣传鼓动。驰名中外的《沂蒙小调》就诞生在这里,现在成为旅游热地。我把这里的代表性景点集于一幅剪纸上。

图片

剪纸《我爱和平》 

作者:孙晓东

四只和平鸽,两只蹲于磐石,两只飞翔蓝天,牡丹花盛开,青竹勃生。寓意是:爱和平是人人的向往,此信念坚如磐石,像竹子一样永久长青,富贵牡丹是人们永远追求的平安富贵日子。

图片

剪纸《英雄大青山》 

作者:李文秀

《英雄大青山》是用剪纸的表现手法,以大青山突围战为背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充分展现沂蒙军民生死与共、可歌可泣的精神风貌。

图片

一笔连书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作者:孙兴强

作品通过一笔连独特的书写形式,赋予书法新的时代内涵,让古老的书法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别样生机,引发大众对书法艺术新的思考与关注。

图片

《金穗丰碑》 

作者:薛克芳

卢沟烽火燃,百团破囚笼;英雄血沃,百姓粮援,军民同耕生死田。铁血浇灌不屈穗,挺立成民族脊梁。这部作品以麦穗为精神图腾,串联起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黄色的麦穗,更是不屈的符号。

图片

彩塑《荷间逸韵,和宁共生》  

作者:孙丽莉

作品以“荷” 呼应作品中荷花元素,利用传统手工刮刀画进行创作。“逸韵” 传递出悠然、祥和的韵味,寓意在美好的自然意象里,和平宁静的氛围自然生发,万物和谐共生,体现对和平状态的向往与赞颂。

图片

杏山砚《旗帜》 

作者:祝兴才

以山东第一面党旗为素材,用杏山砚为材质设计而成。体现出沂蒙山区军民团结、坚决斗争的沂蒙精神。

图片

金星砚《金鸡报晓》 

作者:王爱举

一唱雄鸡天下白。雄鸡啼鸣撕破战争阴霾,唱出中华民族在战火中打破黑暗迎接黎明的精神强音。

图片

紫金石砚《运筹帷幄》 

作者:王丽华

砚中石彩酷似伟人在抗战时统筹谋划、指挥若定、以智慧布局决胜千里的风范。

图片

金星砚《铁骨寒香》

作者:王丽华

铁骨既状梅花凌寒不折的坚韧,又喻民族抗战时铮铮铁骨。寒香取梅花冰天雪地中绽放的高洁气质,暗含抗战中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图片

鲁公砚《石榴》

作者:王印堂

选用颜鲁公石,石色艳丽呈朱红色,纹理奇幻。整体以写实造型,大小石榴相叠。砚底石榴成熟开裂,寓意子孙满堂,丰收在望。

图片

木簪《生机盎然——菊生、南瓜、稻香》

 作者:李慧慧

“菊花、南瓜、稻香”它们的精神都是坚韧的,在反法西斯抗争中沂蒙山区人民涌现出无数“红嫂”为抗日英雄送粮食,打掩护,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贡献力量,他们的精神如菊坚毅,心情如瓜藤紧密,他们是战争困难时的及时麦粮。体现了军民一心,全力战争到底的决心。

图片
图片

《沂蒙小调煎饼》 

作者:李怀珍

作为战时军粮,在抗战、解放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薄韧香醇的煎饼承载着红色记忆,传承战火中的沂蒙味道。

图片

《纯粮醋》 

作者:赵玉琢

革命老区精神,传统土法酿造。《沂蒙山小调》响彻全国各地。以沂蒙山区小麦、玉米、地瓜干土法酿造的纯粮醋,能勾起满满的回忆!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山东公共文化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对本稿件有异议,请联系liyuewenhuayun@163.com
举报
0
0
我要评论 《山东公共文化云用户交流公约》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随屏 换一批
头条 换一批
资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