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研究丨从“古为今用”到“舞为时新”:《绣新颜》如何用群文舞蹈“绣”就时代精神

2025

09-16

08:48

烟台市文化馆
收藏

分享

评论

0

图片

在第十三届山东文化艺术节的舞台上,烟台市文化馆新创舞蹈作品《绣新颜》凭借独特的艺术魅力脱颖而出,荣获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奖,为烟台群众文艺领域增添了一抹绚丽色彩。这部作品以烟台绒绣宏伟巨作《祖国大地》为创作蓝本,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经历了无数次打磨与雕琢,凝聚着创作者和表演者的心血与智慧,其背后的创排历程值得细细品味。

图片

一、灵感溯源:烟台地域文化的当代转化

烟台绒绣作为国家级非遗,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它起源于19世纪末,由英国传教士传入烟台,经百余年发展融合胶东民间艺术特色,形成针法丰富、色彩明快、立体感强的特点,承载着胶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地域文化的生动符号。
而真正触动创作团队的,是烟台绒绣一段闪耀着时代精神的历史往事——1977年,烟台接到了一项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交办的重大政治任务,为新落成的毛主席纪念堂制作大型绒绣作品《祖国大地》。著名艺术家黄永玉、袁运甫等人秉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原则,将中国工笔重彩与西方绘画色彩融合,完成了油画中国化的创新尝试;烟台绒绣厂43名绣工则以700万针的细密、1200多种色彩的调配,历时58天昼夜奋战,最终绣制出这幅全长23.74米、面积170多平方米的世界最大绒绣画作。这幅作品不仅是绒绣技艺的巅峰,更凝结着普通人以匠心赴使命的奋斗力量,成为烟台绒绣史上的丰碑。
这个故事让创作团队深刻意识到:烟台绒绣从来不止是指尖上的技艺,更是一代代人用坚守与创新书写的传承精神——从当年绣工们以针为笔描绘祖国山河,到如今劳动者以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其中蕴含的“传承中创新、奋斗中前行”的内核,与时代精神高度契合。
恰逢二十届三中全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指明方向,创作者们愈发清晰:非遗不应尘封于博物馆,而应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下的纽带。于是,以烟台绒绣为灵感,以《祖国大地》所承载的奋斗精神为脉络,通过舞蹈艺术展现新时代人民拼搏图景的《绣新颜》创作计划,就此应运而生。
图片

毛主席纪念堂内的《祖国大地》大型绒绣壁画作品

图片

烟台绒绣厂的绣工们在制作现场

图片

黄永玉、袁运甫等创作人员在画色彩稿

二、创意构思:针线中的时代图景
在创意构思阶段,创作团队面临着如何将静态的绒绣艺术转化为动态的舞蹈语言,以及如何在作品中融入时代精神的挑战。经过多次研讨和头脑风暴,他们确定了以“绣”为核心意象,以画师与绣娘的合作为表现形式,通过舞蹈动作、音乐、舞美等多方面元素,构建起一幅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个体劳作到群体奋斗的时代画像。
作品以“绣”为眼,将绣娘们传承绒绣技艺的匠心坚守作为开篇。舞蹈动作从绒绣的针法中汲取灵感,如平针、掺针、乱针等,转化为舞者们灵动的手势和优美的肢体动作,细腻地展现出绣娘们穿针走线的专注与娴熟。在这个过程中,绣娘们不仅是在绣制一件作品,更是在传承千年的技艺,守护着胶东文化的根脉。
随着舞蹈的推进,以针线为隐喻,画面逐渐拓展到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勾连起无数平凡劳动者编织时代经纬的壮阔图景。画师的一笔一画,挥洒着对祖国山河的挚爱;绣娘们一针一线,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根丝线的延展、每一次色彩的晕染,都象征着奋斗者的生命轨迹和祖国山河的巨变。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叙事方式,使作品既有对个体情感的细腻表达,又有对时代精神的宏大呈现,将烟台绒绣这一传统技艺与新时代的奋斗精神紧密相连。
三、创作过程:千锤百炼始成金
一是深入采风,挖掘细节。为了让作品更具真实性和感染力,创作团队深入烟台绒绣厂、民间艺人工作室进行采风。观察她们的工作状态、生活习惯,了解绒绣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在采风中,团队成员们被绣娘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执着所打动,这些真实的情感和细节成为作品创作的宝贵素材。
同时,团队还收集了大量关于烟台绒绣的历史资料、图案样本,为舞蹈动作的设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表现绒绣中细腻的色彩过渡时,舞者们通过身体的起伏和手臂的摆动,模仿掺针的手法,将色彩的渐变以舞蹈形式呈现出来,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视觉感受。
图片
图片
二是精心编排,反复打磨。在舞蹈编排过程中,编导面临着如何将采风中获得的灵感和素材转化为流畅、富有表现力的舞蹈动作的挑战。他们根据舞蹈的主题和情节,精心设计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队形变化。从最初简单的动作模仿到后来融入情感和故事的舞蹈编排,团队经过了无数次的尝试和修改。
图片
图片
为了使舞蹈更具层次感和节奏感,编导在动作设计上巧妙运用对比和呼应。例如,在表现绣娘们劳作的场景时,采用快速、密集的手部动作和轻盈的脚步移动,展现出她们的勤劳和专注;而在表现画师描绘山水的场景时,则运用舒展、大气的肢体动作,体现出画师的豪迈与洒脱。同时,通过舞者之间的配合和互动,如相互传递丝线、共同完成一幅绣品等动作,展现出劳动者之间的协作与团结。
图片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为了创作出与舞蹈相得益彰的音乐,作曲团队同样下足了功夫。他们深入研究胶东地区的民间音乐元素,如胶东民歌、海阳秧歌音乐等,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到作品的音乐中。同时,结合现代音乐的创作手法,运用丰富的和声和节奏变化,营造出古朴而又充满现代感的音乐氛围。在音乐的旋律中,既能听到胶东大地的历史回响,又能感受到新时代的蓬勃气息,为舞蹈增添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图片
三是团队协作,攻克难关。舞蹈作品的成功离不开团队成员之间的密切协作。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文化馆的工作人员、编导、舞者、音乐创作、舞美设计等各方面人员紧密配合,形成了一个高效的创作团队。
打造一支优秀的群文舞蹈,从来不是易事,《绣新颜》的创排之路更是写满了挑战。参演的群文舞蹈干部、社会舞蹈机构老师,年龄跨度二十多岁,每个人都肩负着文化馆的日常工作,排练只能在忙碌的间隙见缝插针。对许多人而言,舞台早已是久违的存在,有人常年埋首馆里行政性事务,重新拾起舞蹈功底,要适应高强度的排练节奏,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压力可想而知。
但困难从未阻挡她们的脚步。为了呈现最佳效果,大家咬着牙坚持——体力不支时,就互相打气再撑一会儿;动作反复打磨时,就对着镜子抠细节到深夜;膝盖被磨出淤青、划出血口子,贴上创可贴便继续投入排练;身体受伤打上封闭继续上台,没人喊过一声苦。正是这份无畏伤痛的执着、不计付出的坚持,让《绣新颜》最终站上全省舞台,不仅斩获优秀群文作品的佳绩,实现了烟台市文化馆近十年来的突破性跨越,更收获了全场观众的喜爱。连专家评委都忍不住赞叹:“台上的演员们功底扎实、状态专业,完全看不出是群文干部或业余舞者,还以为是专业院团的舞蹈演员。”这短短几句评价,正是对她们所有汗水与坚守的最好回馈。
舞美设计团队为了打造出与舞蹈主题相契合的舞台效果,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设计工作。他们根据烟台绒绣的色彩特点和绣娘们服饰特色,设计出与舞蹈故事情节相和谐的灯光效果,丰富的舞台灯光设计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艺术氛围;道具方面,精心制作了绣绷、丝线、画板等,这些道具不仅具有实用性,更是成为了舞蹈表演中的重要元素,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四、舞台呈现:绽放时代光芒
经过长时间的精心筹备和排练,《绣新颜》终于登上了第十三届山东文化艺术节新创作品展演的舞台。舞台上,舞者们身着色彩鲜艳的胶东传统服饰,手持代表绣绷的彩扇,融合海阳大秧歌的舞蹈元素,在悠扬的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她们的动作时而轻盈如丝线穿梭,再现绣娘们飞针走线的温婉细腻;时而刚劲似画笔挥洒,尽显新时代劳动者敢闯敢拼的豪情壮志。舞蹈中,彩扇开合间仿佛勾勒出胶东大地的新貌:从渔家小院的袅袅炊烟,到产业园里的机器轰鸣;从老街巷弄的青石板路,到滨海新区的高楼林立。舞者们用灵动的身姿演绎着“绣”的深意——不仅是绒绣技艺的传承,更是用双手绣出的新生活:绣出农民丰收时的笑脸,绣出创业者奔波的脚步,绣出城乡面貌的日新月异,绣出普通劳动者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与奋斗。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份对时代的诠释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许多人在演出后说,看到了自己身边的变化,感受到了“劳动创造美好”的力量,也对烟台绒绣承载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的理解。专家评委也高度评价:作品将非遗技艺与时代精神巧妙融合,既让传统“活”了起来,又让“新颜”有了具体的模样——这不仅是艺术的成功,更是对新时代劳动者精神风貌的生动礼赞,有着沉甸甸的社会价值。
五、经验启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探索
《绣新颜》的成功创作,为群众文艺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首先,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是创作的根基。只有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才能创作出具有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的作品。其次,创新是文艺作品的生命力所在。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要勇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运用现代艺术表现手法,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此外,团队协作和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也是作品成功的关键。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离不开创演团队的共同努力,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断打磨和完善作品,才能创作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艺精品。
图片
图片
在新时代背景下,群众文艺作品肩负着传承文化、反映时代、服务人民的重要使命。我们将从《绣新颜》的创作中汲取经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创新的精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挖掘更多优秀的文化资源,创作出更多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富有时代气息的文艺作品,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山东公共文化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对本稿件有异议,请联系liyuewenhuayun@163.com
举报
0
0
我要评论 《山东公共文化云用户交流公约》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随屏 换一批
头条 换一批
资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