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城阳区文化馆新春文艺精品展——《瓷韵禅心》传统刻瓷技艺

2023

01-28

08:51

青岛市城阳区文化馆
收藏

分享

评论

0

大道天地阔,山川日月新。为丰富全区群众的春节文化生活,不断推动我区群众文化高质量发展,城阳区文化馆在春节期间,推出“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新春文艺精品展播活动,集中呈现一批优秀原创文艺作品,为市民群众在春节假期中提供一场足不出户便可享受的“文化盛宴”,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展示城阳文化力量。今天为大家带来的是《瓷韵禅心》传统刻瓷技艺展示。

作品欣赏


兔年大吉

沁园春雪

仁者寿

老子悟道图

高山流水

白石老人肖像


龙马精神

见贤思齐

禅诗

凌波仙子

岁朝清供

雄风

雄鸡报晓图

威仪庄严

简介

刻瓷艺术历史悠久,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术,秦汉时便有剥凿瓷釉的方法,称为“剥玉”。从魏晋开始,随着陶瓷业的发展,大量精美的瓷器出现,帝王、官宦和一些文人墨客在赏玩瓷器之余,很想把咏诗题文的墨迹留存其上,以便永久保存,于是当时的艺人们便在施釉前的瓷坯上用直刀单线刻出文、书、画的轮廓,这便形成了最初的瓷刻。宋代定窑瓷器的装饰,就是在瓷坯上刻出花纹后施釉烧制的典型代表。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卓越才能。

真正的刻瓷是从清初开始在瓷釉上雕刻。在民间开始有了专门从事刻瓷的行当,但大多数以平刻为主。直到乾隆后期,由于经济的昌盛和统治者文化生活的需要,清廷特意在皇宫中设置“造办处”,专门制造宫廷使用的工艺品。其中有人能用刀在瓷器上刻书法、山水、花鸟、草虫等,且栩栩如生。这个时期,刻瓷真正发展成为了一门新的瓷器装饰艺术。

在清同治至光绪年间,书画家邓石超、华法在瓷器上自写、自画、自刻,促进了刻瓷的发展。华法的刻瓷以工笔山水画为主,以刀代笔,运用自如,并传授给北京朱友麟、陈智光等人。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清廷农工商部工艺局学堂设有镌瓷科。朱友麟为第一届毕业生,后留校任教。他的传世作品有“一品红”等。20世纪,北京、上海、淄博、青岛、南京等地均产刻瓷。刻瓷所用的特制刀具用高碳钢和金刚钻石制成,顶端呈锥状,便于在坚硬的瓷器表面刻、凿。

在上世纪初,刻瓷流传甚广,尽管艺术水平参差不齐,但民间艺人都掌握着这套在瓷器上雕刻的本领。后来,因为战乱,这门技艺逐渐失传。解放后,刻瓷技艺的兴起是在上世纪70年代淄博瓷厂派人到青岛向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石可教授求学刻瓷,从此拉开了淄博刻瓷的序幕。有不少刻瓷作品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和友人。

所以说刻瓷是“刻”在前“瓷”在后,无论哪种刻瓷都不能忽略“刻”的功夫,否则就失去了刻瓷的意义。刻瓷艺术是刻出来的艺术。

作者简介

王涛,城阳区传统文化志愿者,德瑞轩轩主,民间艺术家。他的刻瓷近年来,名声鹊起,享誉岛城。以其精湛细腻的刀法,别致的构思立意,深得业内人的推崇和喜爱。其作品曾在《美术大鉴》《半岛都市报》《青岛电视台》《城阳电视台》专题介绍。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山东公共文化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对本稿件有异议,请联系liyuewenhuayun@163.com
举报
0
0
我要评论 《山东公共文化云用户交流公约》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随屏 换一批
头条 换一批
资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