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翁忆评】刘曦林:求知无少老——于希宁教授从艺60周年暨80寿辰庆祝会侧记

2023

02-23

08:36

潍坊市文化馆
收藏

分享

评论

0

于希宁是我国当代卓越的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是具有诗、书、画、印、美术史论全面修养的学者型艺术家。他在各个艺术阶段的创作,以及他九十多年的艺术人生,构成了颇具研究价值的艺术个案。

为进一步发掘用好于希宁艺术资源,擦亮潍坊名人“名片”,我们精选了部分专家学者对于希宁先生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释读,对于全面、准确且深入地了解艺术家,具有重要意义。

求知无少老
——于希宁教授从艺60周年暨80寿辰庆祝会侧记

刘曦林
1992年的12月31日,按农历算正值腊八节,是于希宁教授80岁的生日。次日,他的弟子们从北京、潍坊、淄博、泰安等地云集泉城济南,自发地为这位在艺坛耕耘了60年的老画家举办了一次庆祝会。这个庆祝会没有主办单位,没有一连串的首长讲话,完全是由于先生的老学生们召集、主持的,师生欢聚一堂,畅所欲言,其情其景十分感人。
于希宁先生自30年代初在上海新华艺专学习美术,踏入画坛,60年来精研中国画画理、画史、画法,诗、书、画、印齐头并进,画艺由博及约,现在是全国屈指可数的精于小写意花卉的著名画翁。他现任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委,山东省文联和山东省美协的名誉主席,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名誉院长,兼任山东画院的院长。
庆祝会,少老咸集,实际上是个恳谈会,与会二十多位弟子逐一发言,盛赞于先生的画品、人品,纷纷表示学习他健康向上的情操,像他那样实现国魂、人魂、画魂的统一;像他那样注重全面的艺术修养,不仅讲究诗、书、画、印四全,更要体味艺术中的文思;学习他艰苦的艺术劳动精神,像他那样孜孜不倦地研究自然、研究社会、研究艺术的规律。有的学生献上了对联:“艺高德劭人比南山松不老,大师手笔画中意匠透三魂”;有的当场朗诵了于老题画红梅的诗篇;“林下观奇品,芳名透骨红。人间铺錦绣,春满大江东。

图片
于希宁先生格外激动,深深地感受到了师生的情谊。他说,桃李满天下,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因素,我作为园丁之一,给大家加铁,加碳,加磷,我加的不一定对。大家都有丰硕的成果,主要靠大家自己的努力。我的成长,一个是学校条件,一个是社会环境,天时、地利、人和要承认。于先生说,我脑子里没有80岁这个概念,这可能与职业有关,因为学生不断提问题,逼着你学,想老也老不了。他说,以前40岁的人就开始用“四十所作”的印章,之后,又用“四十以后所作”“五十以后所作”的印章,说明自己是个老画家了。承认自己是个老画家有对的一面,但也有老化之感,我希望美术家最好不要有这个感觉。他生动地叙述了最近赴加拿大、美国访问期间乘飞机时的感受:从飞机上往下看,都是云,像雪山,像浪花,像平台,往上看又是万里晴空,自己任其飘荡,并没有80岁的感觉。但现实年龄已经八十,怎样对待耄耋之年,光在飞机上就写了关于80感怀的五首诗,其中一首是:“求知无少老,岂问年万耄;此行多伦多,交流期疏导。”
于老还高兴地把在异国拍摄的照片交给大家传看,深有感触地说,搞美术的不要老在家门里,出去之后,可以把自己原来的见解打开一点。外国人很关心中国的传统艺术,也喜欢富有装饰味的艺术,哪些要坚持,哪些要变革,要动动脑子。他还期望青年把英语学精,只有学精,才能更好地从事艺术交流。听了于先生的讲话,大家感到,这不是庆祝会,而是课堂,在于老80大寿的日子里,又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泉城归来,感慨万千,为老师的健康高兴,更因老师那种“求知无少老”的精神感动。

原载《美术家通讯》1995年第4期。
刘曦林:中国美术馆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山东公共文化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对本稿件有异议,请联系liyuewenhuayun@163.com
举报
0
0
我要评论 《山东公共文化云用户交流公约》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随屏 换一批
头条 换一批
资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