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踩寸子

2023

03-08

09:02

滨州市惠民县文化馆
收藏

分享

评论

0

     “踩寸子”又名跑“小脚”,活跃于惠民县辛店镇大车吴村,于明末清初开始,盛行于清朝年间,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舞台戏剧艺术与舞蹈艺术的完美结合,形成独特的秧歌表演,成为我县民间活跃的文化力量,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清朝乾隆年间,为庆贺太平盛世,到了春节、元宵节期间,人们载歌载舞庆祝幸福的生活。当时是乐队5人敲敲打打,三十至四十人踩寸子,四把伞,每把伞后跟着两个新娘,新娘身后两个拉花的陪伴,再后面是几个娶新娘的陪伴,最后是新郎,其中还有一小丑。四把伞跑“蒜辫子”,多次重复,中心内容以乐为主,此种跑法延续多年。
      后来大车吴村艺人吴洪勤指导演出,看到跑法太单一,新娘窈窕的形象表现不出来,后来他就反复琢磨,用一块木板做人的脚,脚的后面用另一块木板连接,把木板绑在人的腿上,人的脚就踩在木制脚上。这样跑起来,能够表现出新娘苗条的身段。他的这种改革与创新得到大家的认可,每把伞后面的新娘都绑上小脚,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上场一跑,得到了人们的一致好评。在当时惠民城南至黄河一带这种跑法独具一格,十里八镇下帖邀请。
      到了清末,妇女们裹的小脚越小越好,当时人们就把那种板改制成酷似女人的小脚,木板略斜一点,人脚的前脚掌踩在小脚上,后脚跟竖起贴在木板上,小脚离地由原来的十多公分改成五六公分。服装全都是清朝宫廷太太小姐打扮,所穿服装,不走路不见脚,走起来才见小脚,这么一改,跑起来人们都爱看。
      久而久之,群众每到春节后,村里就组织训练。正月初七、八这段时间挂装在本村跑,挂装后至正月十五期间穿村穿镇。当时人们评价跑“小脚”:小金莲,二寸半,跑了东村跑西村,跑到十五吃元宵,一年准能走好运。
      2013年,踩寸子被列入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图片


图片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山东公共文化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对本稿件有异议,请联系liyuewenhuayun@163.com
举报
0
0
我要评论 《山东公共文化云用户交流公约》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随屏 换一批
头条 换一批
资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