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东琴书

2023

03-08

09:03

滨州市惠民县文化馆
收藏

分享

评论

0

      山东琴书是山东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又称“唱扬琴”或“山东扬琴”。它源于明代中期鲁西南菏泽(古曹州)地区兴起的民间小曲自娱演唱形式“庄家耍”(又称“玩局”),至清代中期,原来唱曲使用的伴奏乐器多为古琴和扬琴(又称“蝴蝶琴”)、四胡、古筝、琵琶、简板和碟子,表演为多人分持不同乐器自行伴奏,分行当围坐表演,以唱为主,间有说白或对白。
      山东琴书采用山东方音表演,因脱胎于民间的“小曲子”联唱,所用唱腔曲调十分丰富,节目以中长篇书为主,兼唱小段儿。
      1915年左右,惠民县麻店镇金家村的金明林(1905.6---1963)、王兴义、郑家庙李清龙、石家村石贵云、阳信县西官庄村王文奎、胡集镇伊峰山村刘玉同等6人去商河学习山东琴书,拜师尹光明。5年后, 6人返乡各自组织了自己的琴书班子。
      1932年,金明林收王兴仁、王兴志、王兴礼等为徒,由金明林带领到周边各县各村演出,也曾到黄河以南多个地方演出,受到广大群众好评。
      1937年,麻店镇后张村张凤池(张万祥父亲)拜金明林为师,学习山东琴书。张凤池靠拉坠琴维持一家生计,曾一度流落江南。通过学习加上自己的努力,在琴书造诣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1958年,张凤池将琴书艺术传授给自己的儿子张万祥,十几岁的张万祥跟随父亲到各地演出。后来其子张万祥秉承父业,开始学习琴书表演,主要表演曲目有《韩湘子挂号》、《吕洞宾戏牡丹》、《猪八戒耕地》等,后来自学了《姊妹易嫁》、《王汉喜借年》,还自编自演了《装灶王》、《二姑娘爬院墙》、《土地革命》等,足迹踏遍了周边滨州市、高青、庆云、商河等县区,在当地有很高的知名度。近几年来,张万祥除了参加农村的各种婚庆表演外,还屡次参加惠民县农民文化艺术节和各种大型公益活动,并获得了一致好评。

      2015年,山东琴书被列入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图片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山东公共文化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对本稿件有异议,请联系liyuewenhuayun@163.com
举报
0
0
我要评论 《山东公共文化云用户交流公约》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随屏 换一批
头条 换一批
资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