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车马挽具(皮鞭)制作技艺

2023

03-08

09:05

滨州市惠民县文化馆
收藏

分享

评论

0

      车马挽具是骡马车上用具的统称,包括皮货、线货、木器和铁货。皮货有皮鞭等,线货有肚带、笼头、前脸等;铁货有铁圈、沾水等,木器有马鞍、夹棍等。其中,皮鞭是皮货生产中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其种类繁多,包括小鞭、武术鞭、健身鞭等。

      惠民县李庄镇的车马挽具(皮鞭)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由茶棚张村祖传,旧时流传一首顺口溜,“茶棚张围子髙,家家户户做鞭鞘”,茶棚张村的车马挽具生产起源于明初,清中期达到鼎盛时期,直到20世纪90年代,长盛不衰。马车作为当时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是农业主要生产力,车马挽具(皮鞭)的生产成为当地的一种主导产业,为当时社会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皮鞭是皮货生产中最具代表性的品种,制作皮鞭是个烦琐的过程,包括:制革,制韦,割经子,制成物品,割鞭鞘四个过程。

      1.制革,把皮放入盛有石灰水的缸中浸泡4至5天,待毛被腐蚀掉时,皮匠用刀“推里子”去毛。制革的过程中要两面都干净,在这个工序里,主要用具就是刮刀,皮匠的刮刀有两种,一种是一尺七八寸长,三寸宽,两头安把儿,呈弧形,刃在内弧线上不甚锋利,故净里,刮毛时非常吃力,其姿势很像木工刨木料。另一种刮刀像大铲,把子一侧按弓形拐。正好卡在皮匠的胸膛,刮毛推里时把皮搭在长凳上,胸膛用力驱动铲刀。

      2.制韦,即熟皮子,首先是润皮去渣。将僵硬的皮子用清水润湿,待有一定的柔软度后对折(皮板在内,毛在外)放置,从而使皮湿润透,继续软化。热水加入适量皮硝,将革放入浸泡,并不断地揉搓,水的热度以手能承受为准。揉4遍,加热三四次,以至熟透。再次刮干净,拧去水分,涂上动物油或植物油,反复揉搓,使油渗入皮内。这个工序大多是在石板或木板上,酷似妇女洗衣服,叫“盘皮子”。晒干后进行钩锦,使其柔软。

      3.割经子,俗称割皮条,如果说皮匠制革,制韦的过程中很吃力,那么割经子的工序则技术性强。经子割得均匀与否,直接影响到皮子的质量,一刀下去即成定局,根本无法补救。割经子的刀,型如镰,刃上按有‘折子’,也叫‘码子’,即一小木棍儿。皮匠操刀时,大拇指按着码子的一端,使拇指与刀面有一定距离,所割的经子从指间虑过,才有宽窄均匀的把握,割经子需两个人来做。

      4.制成物品,割经子以后,或立即合绳,或储存备用。还有一种情况,制成韦以后不需要割经子,而直接裁成做物品的料,如护抱,有的地方叫隔拉子、坐就、夹板遮护子等等,都是需要整块的皮子,再割成鞭鞘就使不上劲。

      5.割鞭鞘,是先割出长条,然后以条条拉开,一头留少许,卖时再一根根割下。值得一提的是,割经子不都是熟皮,如缰绳、各种牲口套、犁地撇绳、鞭子、栓萝用的经子、弦等都是生皮割成的,而夹板皮搭腰、坐就、笼头、赶马车和骑马用的鞭都是熟皮所制。

      2015年,车马挽具(皮鞭)制作技艺被列入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目前,李庄镇的绳网产业就是由传统的车马挽具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绳网衍生品涵盖8大类300多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化纤绳网产业基地。

图片图片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山东公共文化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对本稿件有异议,请联系liyuewenhuayun@163.com
举报
0
0
我要评论 《山东公共文化云用户交流公约》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随屏 换一批
头条 换一批
资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