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9-09
08:47
济宁市文化馆
收藏分享
评论
0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近年来,每当太阳升起或夕阳西下,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鼓楼街道新兴社区便传来美妙歌声,同时,理论宣讲、文化学习、教育培训、课外托管、非遗传承等活动让人目不暇接。“这只是我们文化社区建设的一个缩影,把队伍、阵地、文化供给等五项重点内容作为推动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社区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浸润心灵,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成为兖州文明实践的最好诠释。”兖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允锐表示。
盘活队伍建设,解决有人做事的问题。“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实现文化社区大繁荣,需要强化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既要就地挖掘能人骨干,又要激励专业人才和社会力量加入。”兖州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主任李鸿飞介绍,该区“志愿山东”注册登记志愿者11.6万人,开展活动8.6万人次。该区17支专业志愿队伍、16支常态化骨干志愿服务队伍,常年下沉文明实践所、站,精准对接全区城乡文化居民多层次、多元化文化需求,开展文明实践活动,让文化“软实力”成为群众思想道德高地“硬支撑”。
优化文化设施建设,解决有地方做事的问题。该区把文明实践所、站建设融入党群服务中心、社会治理中心、网格化和数字化管理平台,构建起社区文化设施体系。优化服务设施,全区在城市社区、村庄实践站开设了70多处“端信书屋”、雏鹰课堂、流动图书馆、城市读书角等,群众学习有书屋、读书有课堂,开展思想交流,传承“兖绣”“泥塑”等非遗文化。该区依托鲁西南民俗文化街和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牛楼小镇,为周边社区创新推出各类文化节庆活动提高空间阵地,致力于精心培育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酒仙桥街道付家楼村、小孟镇梁村、兴隆庄街道大桥村等多个村庄更是创造性地将闲置院落改造成“文化艺术馆”“村庄非遗小戏院”“栖心茶室”,激活了村庄文旅经济、夜生活,增强了文化社区振兴的内生动力。
丰富文化供给建设,解决做什么事的问题。文化惠民,丰富公共文化供给是前提,持续提供高品质、多元化的公共文化产品是关键。该区制定方案、设定标准,构建“资源下沉强-资源共享优-结对共建深”三维布局,打造具有示范性、引领性、带动性的“禹见端信·醉美泗河”“麦香田园·‘孟’里记‘驿’”“九州古城·文韵兖州”“和圣故里·宜业新城”等文明标识展示带,形成“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文化新标杆,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古老的兖州大地绽放新光彩,带起文明新风尚。充分发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的阵地资源,组织党校、儒学讲堂、文化学堂等专业宣讲员深入“蒲公英夜堂”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创新理论,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经典、兖州人文故事。组织119名“乡音宣讲员”“大院名嘴”等深入一线,身边人讲身边事,百姓讲给百姓听,开启心智、培根铸魂。
创新文化标识建设,解决靠文化“鲜亮标识”引领做事的问题。千古文化薪火相传,生动文化标识培植城市文化社区沃土。该区提炼文化元素浸润社区生活,深入挖掘本区“端信”文化元素,凝聚“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村头路口、城市社区制作公益广告、小品等,共新增公益小品580余处。开展文化社区“移风易俗,倡和谐新风”活动,持续开展廉德家庭、书香家庭及“晒家风家训”等评比活动,以良好家风带动形成文化社区新风尚。聚力打造“村村有好戏”文化品牌,把专业文化队伍与兖曲社、佳音艺术团、老年文艺宣传队、老兵放映队等常态化骨干文化文艺志愿服务队伍下沉到村(社区),内容则涵盖了党的建设、社会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精神文明等多个领域。
丰富文化活动载体,解决营造浓厚文化社区建设氛围问题。举行群众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是推进文化社区建设的关键一环,该区组织文化专业团队到村培训广场舞、花棍舞等文艺项目360余次;指导各乡镇(街道)实践站依托辖区内剪纸、泥塑、戏曲表演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积极行动,为群众构筑多样平台,激励群众发挥自身的特长和兴趣,广泛参与到文化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当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办“YBA联赛”“村村有好戏”“黄河大集”等文化活动,开辟了牛楼现代农业示范园、端信里汉唐街、龙桥百姓文化广场等打卡地,群众在说学逗唱、文明实践体验中,沐浴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熏染,体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树,引领群众谱写文化社区的“新兖曲”。
“文化社区建设必然要以顺应群众新需求为着眼点,在解决群众文化需求上求突破,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染,心灵得到塑造,文明程度得到提升。”张允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