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清明”“传承清明记忆活化非遗技艺”活动走进邹城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2025

04-02

17:03

济宁邹城市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中心
收藏

分享

评论

0

4月2日下午,邹城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报告厅里,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展示体验活动热火朝天地进行,邹城市文化旅游公共服务(文化馆)与邹城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携手,开展2025年“我们的节日·清明”“传承清明记忆 活化非遗技艺” 活动,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传统文化的盛宴。现场展示了平派鼓吹乐、阴阳板、面塑、剪纸等多个门类的非遗技艺,让师生们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邹城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遗资源,目前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项、省级12项、济宁市级4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2人、省级6人、济宁市级29人。参加此次活动的剪纸、面塑非遗传承人现场进行了作品展示和体验分享。传承人老师手法娴熟,技艺精湛,一折一剪、一揉一捏之间,栩栩如生的面塑和精致美观的剪纸便呈现在眼前,引来学生们的阵阵赞叹。在传承人的耐心指导下,大家纷纷动手,用心创作属于自己的清明节作品,表达了对祖先的的缅怀和对自然的热爱。现场还向同学们普及了我国传统节日清明的来历知识,观看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舞蹈《阴阳板》、平派鼓吹乐《赶山会》的视频。同学们通过此次活动,真切感受到了我市非遗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纷纷表示将从非遗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让高校校园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据了解,清明节于2006 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在我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山东公共文化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对本稿件有异议,请联系liyuewenhuayun@163.com
举报
0
0
我要评论 《山东公共文化云用户交流公约》
全部评论 0条评论
随屏 换一批
头条 换一批
资源 换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