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潍坊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师生专程来到栖霞市,与胶东大鼓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文化交流,与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举行胶东大鼓传承与保护座谈会,研讨胶东大鼓历史,推动非遗进校园。
在文化馆,潍坊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院长马新涛热情地向栖霞胶东大鼓艺人介绍非遗保护情况。张福成作为烟台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了解到胶东大鼓得到高校的关注,他高兴地就胶东大鼓的唱腔和鼓点节奏等与学生们进行交流。
胶东大鼓是流行于胶东半岛上的一种说唱鼓曲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淳朴的乡土气息,因其以盲人演唱为主,又称“八板谱”、盲人调等,距今已有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2009年,栖霞市文化馆申报的胶东大鼓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多年来,栖霞市对胶东大鼓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工作,一是组织传承人成立了多支盲人曲艺队,参加各级展演。二是搜集、挖掘、整理一大批胶东大鼓唱词。文化馆组织人员对我市的胶东大鼓传承人进行摸排统计,对21位盲艺人的详细情况都做了调查、建档。对胶东大鼓开展了数字化抢救性记录,共组织了张福成、马贤若、王进宝等6位胶东大鼓传承人,演唱了《劈老头》《吕洞宾戏牡丹》《蒸年糕》《群女会》等14个胶东大鼓曲目,用摄像机真实记录了艺人们的精彩演唱,并把这些曲目以文字及数字化形式记录了下来,所有资料整理存档。三是为传承人购买演出服装、御寒衣物、乐器等,保障传承人生活和传承需要。
为了更好地推动胶东大鼓创新性发展,栖霞市文化馆组织人员创作胶东大鼓鼓词,协助传承人学唱。通过胶东大鼓进景区、进城市书房等活动,让观众近距离感受胶东大鼓的艺术魅力。
下一步,非遗保护中心将加强与有关单位合作,加快胶东大鼓的创作、创新,让这一古老艺术永葆活力。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山东公共文化云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对本稿件有异议,请联系liyuewenhuayu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