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4-21
09:04
济南市商河县文化馆
收藏分享
评论
0
家住在商河县张坊镇苟家村的张继福,身板硬朗,诙谐幽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从小在父亲皮鞭威逼下学习的花鞭鼓舞,竟成了国家级的非遗项目,自己也有幸成为了花鞭鼓舞的国家级传承人,他的两个弟弟也成了花鞭鼓舞的市级非遗传承人。
花鞭鼓舞是张坊镇一带几个村的民间艺术。20世纪70年代,这门艺术面临失传。说实话,张继福对此并不感兴趣。为了不让父亲失望,为了不让花鞭鼓舞在他这一代消失,他和两个弟弟,听从父亲的教诲,认真习练。身上的鞭痕不知留下了多少道,可他们无怨无悔。几年工夫,他把父辈的技艺全部学到了手,变成了自己的独门绝技。每逢节假日,特别是春节、元宵节,他们就在村里表演一番,受到了乡亲们的赞扬。张继福懂得: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艺不压身嘛。可他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走进济南市、山东省,甚至北京的大学,去传授老爹传授给他的技艺。看着县里几所小学的孩子们,学得那么认真,他欣慰地笑了,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当年,跟着父亲学习花鞭鼓舞,真的学对了。
花鞭鼓舞,舞者身背腰鼓,双手拿着鞭鞘上系着疙瘩的皮鞭。或站立,或行走,手挥鞭舞,鞭落鼓响,艺术价值极高。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据记载,清光绪年间,商河就开始有花鞭鼓舞流传了。花鞭鼓舞有边舞边唱和只舞不唱两种表演方式。表演时演员身背腰鼓,双手各持一尺多长的花鞭,鞭头用牛皮结成疙瘩,双鞭同时挥舞,变换各种姿态,鞭头击中鼓面中心,打出各种鼓点,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人随鞭舞,鞭飞鼓鸣,花鞭沸腾似金蛇狂舞,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鼓声咚咚,像战马奔腾,使人情绪振奋,心潮澎湃。然而,真要把花鞭鼓舞学到手,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初学者少不了被皮鞭抽打。为了少受皮鞭之苦,舞者必须下苦功夫练习。过去,不管学习什么技能,只要拜了师傅,不好好学,就会遭到师傅的打骂,而花鞭鼓舞除外。因为,不用等到师傅打你,你自己的带疙瘩的花鞭已经打在了你的身子上不知多少次了。然而,训练有素的舞者,举步轻盈,双手灵活,鞭头击鼓,声如洪钟。随着节奏的变化、舞姿的不同,那优美的舞蹈、动听的鼓声,还有舞者喜怒哀乐的表情变化,真的是美妙绝伦。练过花鞭鼓舞的人都明白,打鼓用的是巧劲,翻花练的是记性。打过花鞭鼓,身体的协调能力更强了!如今,商河人将其从单人表演、双人表演,发展成今天的百人上阵的广场群舞表演,其场景更为壮观。眼下,张坊镇中心小学、商河县第二实验小学、贾庄镇甜水井小学都开了花鞭鼓舞课程。2014年9月,商河花鞭鼓舞在山东省举办的广场舞大赛中夺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一个鼓子两条鞭,手舞足蹈响天下。原本家传舞者少,如今非遗进万家。张继福,花鞭鼓舞的传承者,虽已年近八旬,可他还在忙着他为之倾心的事业。不是在传授花鞭鼓舞的课堂上,就是在去传道授业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