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6-30
09:31
济南市商河县文化馆
收藏分享
评论
0
六月的单家园村,枣林如海,绿浪翻涌,蝉鸣声与咖啡机的蒸汽声交织。一座红砖墙、高穹顶的老房子里,咖啡师正将打好的奶泡倒入杯子,成就一杯香气四溢的拿铁。
如今,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村咖”风,越来越多的咖啡馆开进了乡村,为乡村带来了人气。单家园村的“村咖”便是一处新晋“网红打卡地”。记者原本的采访计划,是探寻这家“村咖”的“人气密码”,却意外“重走”了这个村子的“逆袭之路”——从村民致富、村集体增收缺少渠道,到如今成了近郊游“明星村”,单家园村做对了什么?
枣林深处的“慢时光”
“村物咖啡”的院子里,两位女孩正坐在秋千上悠闲地享受着下午茶。院子不大,但处处是景,随便一处角落,都是拍照“出片”的好地方。走进屋内,阵阵咖啡香扑鼻而来,让人瞬间忘却了城市的喧嚣,沉浸在这份宁静与惬意之中。除了咖啡,这里还有各种茶饮、甜品,以及一些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创产品。
“我们是专门从市区过来的,之前在网上看到过这家‘村咖’,觉得环境特别好,就趁着周末过来打卡了。”“以前总觉得城里咖啡馆才有情调,没想到村里藏着这么棒的‘宝藏咖啡馆’!”女孩们说,在这里喝着咖啡、吹着微风,感觉特别放松。她们的镜头扫过屋内原木色的桌椅、红砖墙砌成的墙壁以及角落里摆满的文创产品:印着“枣元素”的马克杯、写着“为商河人民服务”的帆布袋、精致的手编摆件、石磨面粉等当地特产……
单家园村芳韵田园居负责人杜少东介绍,“村物咖啡”是去年开始营业的,每逢节假日,都有很多游客前来“打卡”。这家咖啡馆用的是村里的老房子,在保留原有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单的装修,“我们改造时就坚持‘修旧如旧’,红砖墙只加固,高穹顶没吊顶,就添了些原木搁架。”杜少东说,“要‘让农村更像农村’,不要有太多的现代元素,让游客来到这里,能真正感受到乡村的宁静与美好。”杜少东之前一直在城市工作,如今在村里运营咖啡馆和民宿,感受很不一样,“我觉得在田园里生活很惬意,时间都仿佛慢了下来,每天都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看到美丽的风景。”
与一般“村咖”不同的是,“村物咖啡”有十分稳定的客源——单家园村与中国乡建院合作,打造了研学基地,每个月都有研学团队来交流、学习。这处咖啡馆的存在,让乡村多了些小资情调,也给学员提供了新鲜有趣的消费场景。
从“烂摊子”到“聚宝盆”
“村物咖啡”院外,是别有风味的乡村美景:枣林里吊着秋千、修了空中步道,水塘旁有垂钓凉亭、供孩子们戏水的浅滩,原本撂荒的土地被开发成共享农场“一分田”……漫步乡间,宛如行走在宫崎骏的漫画中。谁能想到,曾经,单家园村是个烫手的“烂摊子”。
“我们村有284户、1000多口人,土地资源很丰富,但之前很多年就是守着个‘空壳子’,村集体年收入几乎为零,老宅空了一半,垃圾堆在路边,年轻人‘跑’得只剩老弱妇幼。”单家园村经济合作社理事长单祥正站在水塘边说,曾经这里就是个脏乱的闲置池塘。看着村里的土地、老宅等资源白白浪费,单祥正十分心疼,2017年在外经商的他被乡亲们“三顾茅庐”请回了村。回村后,单祥正先从土地整合开始啃“硬骨头”,“我和村‘两委’成员挨家挨户磨嘴皮,把散在各家的500亩闲散地、荒滩地集中起来,成立了经济合作社统一运营。”他介绍,村民以土地等资源要素和闲置房宅、资金等入股村经济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调配经营,吸引投资改建民居,群众、投资方、村经济合作社、运营方分别享受30%、40%、20%和10%的收益。很快,盘活的土地就结出了硕果,靠着发展果蔬大棚和采摘,村里赚到了“第一桶金”——40余亩闲散土地建成10座高标准生态采摘大棚,种植了鲜切花、巨峰葡萄、突尼斯石榴、沾化冬枣等10多种优质花果苗木,让游客体验到了休闲观光和采摘尝鲜的田园乐趣,村集体每年还能增收30万元。
同时,许商街道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等原则,整合单家园、羊角岭、佟家道口、张徐4个村的资源,集中连片打造占地面积5612亩,涵盖705户、2449人的党建引领农村综合合作示范片区,变各村“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一系列让人神往的景观、商业随之兴起。
杜少东所在的公司还运营着村里的温泉民宿,这些民宿也是由老宅改建而来。“我们接手运营的时候,可以说是‘拎包入住’,村里和街道已经完成了所有的硬装、软装。”他说,商河县地热温泉资源丰富,6间民居内都配有温泉池,户外还有温泉泳池,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全部客满。
乡村“逆袭”仍在继续
“村咖”不仅是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它串联起了乡村的自然景观、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激发出了农村发展的无限可能。
“村物咖啡”操作间里,咖啡师孙传敬正在为客人制作咖啡,奶泡在杯中旋出花纹,香气弥漫四周。“以前在县城打工,早出晚归,顾不上家里。现在好了,走着几分钟就到店里,家里有事儿随时能顾上。”孙传敬笑着说,自己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孙传敬的“幸福”,是单家园村人气回归的缩影。“村咖”带来的人气,已吸引不少像她这样的年轻人返乡就业,还带动了十余名老人、公益岗增收。“周末下午‘村咖’坐满拍照的年轻人,晚上火锅店排队,都是冲着‘乡村打卡’来的。”单祥正笑着说,“现在单家园的‘消费链’越拉越长,咖啡、火锅、民宿、采摘,能留住客人从早到晚。”
更加可贵的是无形中的蜕变。在研学基地东侧一间明亮的活动室里,十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有的唱吕剧《李二嫂改嫁》,有的跳扇子舞,桌上摆着切好的西瓜。“以前夏天,老人只能蹲在树荫下扇蒲扇,现在是空调屋里享清福!”72岁的单大爷说,“村里还组织免费体检、发节日福利,这日子,比蜜枣还甜!”基地内还与当地妇联联合打造了孩子们的小天地,尤其是对留守儿童,可以在这里读绘本、玩玩具,享受快乐童年。
“示范片区二期的民宿现在正在打造,研学基地的‘专家小院’很快就能邀请授课专家入驻,我们村将来的发展一定会更好!”单祥正干劲十足,许商街道也十分重视单家园村的发展,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扶持政策,让农村“沉睡资源”变成富民增收“金饭碗”,同时培育乡村消费新场景。
暮色降临,“村物咖啡”亮起温馨的灯光,秋千在晚风里轻轻摇晃。枣林里漫步的村民、为文创产品驻足的游客、研学基地学员的笑声,共同勾勒出单家园村的新模样——这个曾经的“软弱涣散村”,正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逆袭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