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04-12
12:45
济宁市金乡县文化馆
收藏分享
评论
0
四平调是由淮北花鼓戏演变而成。花鼓戏迄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是流行于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省接壤地区的一个剧种。
四平调是以花鼓戏为主,吸收了评剧、豫剧、曲剧、京剧、梆子等剧种的曲调而形成,有人称它为“四拼调”,因其唱腔四平八稳,四句旋律一合,后被定名为“四平调”。四平调分布范围较广,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接壤地区均为它的活动范围。
四平调的剧目,以反映民间男女婚姻家庭伦理的“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为多。解放后又移植和编写了部分现代剧目约百余个。经常上演的剧目有《陈三两爬堂》、《三告李彦明》、《何文秀私访》、《三元会》、《金鞭记》、《彩楼记》、《紫金镯》、《大红袍》等。
五十年代以来,山东省的金乡、成武、范县(现划归河南省)先后建立专业剧团,苏、豫、皖等省也有不少专业和业余剧团,现在基本都已撤销。
艺术特色 四平调以花鼓为基础,同时又大量吸收了其他姊妹剧种的艺术营养,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女声在质朴之中不失委婉俏丽,男声则高昂豪放、刚柔兼备,保留着较强的说唱特征。
1930年前后,花鼓艺人庞学文、杜学诗(杜雪亭之父,绰号“黑云彩”)的花鼓班到济南演出,得到南岗子(今新市场)戏院主人支持,开始登台演出。1934年,邹玉振的花鼓班与他们合班,称大兴班,群众称之为“老梆子”。抗日战争爆发后,改名为“山东老调”、“山东干砸梆”、“文明花鼓”,并与评剧合班,移植了一些剧目,吸收了京剧、评剧的表演程式,得到充实和提高。1945年春,燕玉成、李玉田、刘汉培和杨学智(豫剧琴师)等,对花鼓戏的音乐唱腔进行研究,相继吸收了豫剧、评剧、京剧的唱腔,增加了弦乐伴奏,形成了后来的四平调。
四平调传统剧目有《小借年》、《陈三两爬堂》、《三告李彦明》、《小姑贤》、《吕蒙正赶斋》等50余出,排演的现代戏有20余出。伴奏乐器以高音二胡为主,还有笙、笛、唢呐、扬琴、二胡、三弦、琵琶等。
历史意义 四平调是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戏曲剧种,《陈三两爬堂》、《小包公》、《哑女告状》等都是深受群众欢迎的剧目。同时,由于四平调从始至今的演变发展过程脉络清晰,有证有据,被人称为是“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中国的戏曲艺术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金乡与四平调 二十世纪20年代,淮北花鼓艺人杜学诗、张继德、杜诗法等人结社组队,到徐州、济南、郑州等地巡回演出,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1950年,剧团巡回到金乡县鸡黍集演出,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后被中共金乡县委接纳,命名为“金乡县四平调前进剧社”,1956年,经国家登记后,改名为“金乡县四平调剧团”。
1954年,山东省文化厅举办第一届戏曲会演,该团挖掘了花鼓戏的传统剧目《小借年》参加演出,演出效果极佳,赢得好评,并获了奖。后经刘保玺、王传友等人加工修改,被山东省吕剧团移植演出并拍摄了电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剧本单行本。
1955年,省里派来了奚道勇同志为剧团的业务辅导员。在团委会的积极配合下,移植了不少省里推荐和国家出版部门正式出版的剧目,如:《小姑贤》、《两狼关》、《戚继光斩子》、《梁山将》、《盘夫索夫》、《西厢记》、《秦香莲》等,同时改编演出了连台本戏《千里驹》。
1956年,山东省戏研室编剧邓金禄同志来到剧团,根据花鼓的传统剧目改编了《刘芳福借银》和《小二门》,参加了山东省文化厅举办的第二届戏曲会演。刘玉芝获表演二等奖,崔怀君、杜雪琴、庞素梅获表演三等奖,同时还获得音乐伴奏奖。
1960年10月,剧团在济南为全省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慰问演出期间,为李富春、李先念等中央领导同志演出了四平调优秀剧目《陈三两爬堂》,受到中央首长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评价。同年,济宁地区文化局举行戏曲会演,他们演出了自己创作的大型革命历史剧《战羊山》,被评为剧本创作奖和集体演出奖。
1975年,济宁地区文化局举行青年演员戏曲会演,该团演出的《画皮》大获成功,青年演员李梅获表演一等奖,李桂华获表演二等奖。因此,李梅当选为济宁市政协委员,也是当时最年轻的市政协委员。
1982年,朱广英先后创作了小戏曲《谢媒人》、《谁当家》、《小团圆》,参加了山东省文化厅举办的第一届戏曲月演出。《小团圆》获得剧本创作一等奖,《谢媒人》获剧本创作二等奖,《谁当家》获剧本创作三等奖;李玉珍获最佳导演奖;李梅获表演一等奖,杨建华获表演二等奖;朱广英获最佳音乐创作奖。剧团被评为全省文化先进单位。
1987年,撤销金乡县四平调剧团。所属人员被安排到其他单位工作。
2016年九月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和文艺工作者的努力,选拔了一批青年演员金乡四平调剧团重新组建得到恢复。
四平调底蕴深厚,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几百年来,在从淮北花鼓戏的萌生,到四平调的形成、改革、发展、变迁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艺术资料,如《四平调唱腔集锦》、30万字的《四平调音乐》和《传统剧目的唱腔、表演程式》等。保护发展这一剧种,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2006年10月,四平调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0月,金乡四平调被文化部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下面是两位国家级传承人刘玉芝和省级传承人杜雪婷的简介:
刘玉芝,女,1933年生,河南郸城县人。生父姓于,1939年父亲便把她送到河南商丘跟随花鼓艺人刘汉培学戏,随师傅改姓刘。8岁开始登台演出,17岁那年,刘玉芝跟随剧团成员加入成武四平调剧团,1951年,刘玉芝转投加入金乡县四平调剧团。
1954年,刘玉芝参加山东省戏曲会演荣获表演二等奖。1956年参加山东省文化局举办的第二届戏曲会演,刘玉芝获得表演一等奖。1959年参加济宁地区调演大会获得优秀演员奖。1960年10月在济南珍珠泉礼堂为中央领导李先念、李富春演出了《陈三两爬堂》,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
1987年,金乡县四平调剧团被撤销,刘玉芝随之离休。离休后,刘玉芝一边培养新人,一边给业余剧团当艺术指导,先后培养出二十多名比较出名的学生。2009年,刘玉芝被文化部批准为四平调国家级传承人。
杜雪亭,女,1938年7月生,山东定陶人。自幼随父亲花鼓艺人杜学诗学戏。1950年10月进入金乡四平调剧团,师从刘玉芝学习四平调,1988年退休在家。
退休后,杜雪亭经常随业余剧团到城乡演出,参加县委组织的“送戏下乡”活动。对一些登门学艺的四平调爱好者传授技艺。20多年来,培养了王亚平、李梅等20多名四平调专业、业余演员。
杜雪亭多次受到奖励。参加全县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类演出100余场,受到领导和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2009年,被山东省文化厅批准为金乡四平调省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