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 锔瓷 滨城区
2024-12-07 15:48 滨州市滨城区文化馆 0 0
概述
锔,南朝梁顾野王《玉篇》释云:“以铁缚物。”
锔瓷,就是用金属钉(即锔钉)将破裂的瓷器进行加固和修复,以便继续使用。先用金刚钻在瓷面裂缝两侧等距离相对应处各钻一个浅眼,然后将预先做好的近似订书钉那样的锔钉的两脚分别敲进两个眼中,把碎裂部分钩住拉紧;视破损情况决定锔几个钉,锔好后再在锔钉空隙处抹上用糯米汁与石灰粉(或用鸡蛋清与白瓷粉)调制成的白泥,等干透后即可使用。锔好的瓷器无论装冷水还是热汤,都可以做到滴水不漏。
历史渊源
锔瓷最早产生于何时,已难考证,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一锔匠正在锔补器物的画面,如此算来,至迟也已有900年以上的历史。
明清已后,采用高岭土烧制的瓷器胎白釉润,行销全国,广受百姓喜爱。因其材料成本加上运输成本比一般地方窑口的瓷器价格要贵不少,加之中国古代民风朴素,以节俭为传统美德,瓷器破碎后不忍丢弃,自然会琢磨如何将破碎的瓷器修补好,经过了艰苦的摸索,在实践中总结、理顺、规范出一套合理的锔瓷技艺。
随着中国瓷器业的兴旺发展延续,锔瓷这一行当逐渐形成了山东、河南、河北三大门派,山东的金钢钻为皮钻,河南的金钢钻为弓钻,河北的金钢钻为砣钻。三大派的三种金刚钻,虽然形状不同,操作不同,但是钻头却是相同的,都是俗称钻石的金刚石,而且锔钉也大致相同,只是锔钉制作方法上略有不同而已,锔瓷的过程亦是大致相同。
到了清朝乾隆盛世时期,在三大派的基础上又分为两大类,即:常活,又叫粗活,纯为民间生活用品为主的锔瓷修复的粗活,所用的工具金刚钻、锔钉都比较大、粗糙、单一、是清一色的铁钉。而另一类则是经过艺术加工专为达官、王爷、贵族、八旗子弟们享乐而服务的锔瓷细活,即:行活,也叫秀活。所用的工具金刚钻小巧精致,锔钉完全用民间绝活锻铜工艺加工而成,美妙绝伦,有花钉、素钉、金钉、银钉、铜钉、豆钉、米钉、砂钉。由于有了锔匠精美绝伦的锔瓷细活,使得那些达官、王爷、八旗子弟们在享乐中兴起了“锔活儿秀”“斗锔活儿”。
此项技术诞生后,便很快在中国民间广为流行,世代传承,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传承谱系
合一堂锔瓷技艺源于山东省高青县杜集杜氏家族。第一代杜校方(1905年3月-1970年8月)出生于清朝末年,年轻的时候通过自己的钻研和拜下乡手艺人为师,慢慢精通了锔瓷这门手艺,建国前一直走街串巷接揽修复瓷碗、瓷杯、瓷盆等手艺活。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日久经年的从事这份技艺,远近乡里都对杜校方老人的锔瓷手艺称赞有加。
第二代杜克西(1948年12月1日-)师从于自己的父亲,并在父亲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和改良,在2000年前一直接揽锔瓷的活,在十里八乡也是小有名气。
第三代是杜加洪(1970年8月23日-),在二十几岁继承了家里的祖传技艺,但随着现在陶瓷产品越来越普及和低廉,在村里和下乡吆喝再也难以接到很多锔瓷的工作。近些年杜师傅也只是自己在家琢磨这项手艺,偶尔动手修补一下自家损坏的瓷器。
主要传承人
第四代阮彬贤(1989年5月-)因为小时候偶然在村里看到杜可西老人下乡锔瓷,便对这门手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几岁就经常跑到杜克西老人家里玩,在一边打下手,在自己上学毕业后,正式拜师学艺,师从于杜加洪师傅,习得锔瓷技艺。然后,阮彬贤又到西安、保定等地走访一些其他派别的锔瓷匠人,深化自己的锔瓷手艺。并于2016年在滨州成立了“合一堂锔瓷”工作室,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推广、宣传,力图将这门老祖宗的手艺发扬和传承下来。
经过全国多地学习,和多年的实践历练,阮彬贤的手艺是行业内少有的博采众长的选手,细节上细致入微,精巧绝伦,对于破损瓷器修复方法的确定,不同胎质、不同年代的瓷器所使用锔钉材质、大小的选择,上钉的力度和锔钉张力的大小,以及锔钉位置的设置、钻孔的大小深度等都有精准把握,锔补出来的器物精致美观,给破碎的器物以第二次生命。
基本内容
锔补的常用工具包括钻子、锔钳、镊子、钩子、钉锤等几样,而细分的工具可以有几百种。锔钉材料主要为铁和铜,民间以用铁锔钉多。锔钉均被敲扁,大致呈菱形,由中间向两端逐渐变窄变细。钉和钉脚的尺寸、角度都没有规定的答案,完全取决于被修复物件的大小和胎壁厚薄。每一次锔瓷,考验的是多年的工匠直觉和经验。瓷片是平面的,而原物件是立体的;碰到缺损部分,手艺人需要有经验和想象力。
在锔钉中比较难得就是花钉了。花钉的制作是锔瓷秀活手艺的精髓。而所谓的花钉是指用金、银、铜为材质用锻铜工艺制成的具有图案的锔钉。其花纹图案可根据瓷器锔处的图案来确定,也可根据瓷器主人的意愿来锻制,或者依据中国传统吉祥纹饰来锻制。这就考验了手艺人的艺术创造能力。
锔瓷要经过对缝、定点、打孔、锔钉、抛光、补漏等工序。拿到器物,须先审视一番,构思好修补方案以后,再开始剪钉、打孔和锔钉。先将金属条两头敲尖,弯曲成钉脚,做成锔钉,再用来钩合物件,使其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
第一步就是找碴对缝,对破损的瓷器进行平凑使其恢复原状,密合处的缝补要求用手指都摸不出来。
第二步是定点,将碎裂的器物从裂口处以胶布粘合或绳子“打绊”固定之后,按照瓷器形体结构与破碴、缝隙的位置计算锔钉的张合位置及位点加以标记。还要根据瓷器的原有样式和花纹图案来制作锔钉。
第三步就是打孔,先用破瓷锥打上两个小窝然后用钻打孔。以金刚钻钻眼,钻眼只能打到三分之二,打孔都是毫厘之差,所以手一定要稳,同时孔要对称,不能有一点偏差。
第四步是锔钉,就是将做好的锔钉打入打好的孔中使瓷器破损部位聚合起来。在打入锔钉时锔钉不能重复敲击,否则将损坏瓷器,且一旦嵌入就无法取出,否则就会损坏锔钉钉口,严重的会使瓷器从锔口处开裂破碎。先上锔钉的左脚,用钩刀钩住比划出右脚位置,剪钉后再上右脚,最后用小锤细心敲牢。
最后一步堵住锔孔的小缝隙,就是用鸡蛋清和碎瓷块磨成的瓷粉调和补漏了。这样完整的锔瓷就结束了。
主要特征
讲究精工细作,根据瓷器裂纹处的花纹图案来锻制锔钉,艺术性要求高,讲究手头功夫的熟练性和准确性,恰到好处的嵌入到位。比如紫砂壶的锔补,因为壶壁较薄,锔钉眼的深度要控制在壶壁的一半,这种精确到毫米的工作,完全靠工匠的手感,用力稍欠,深度不够,则事倍功半;用力稍过,壶壁钻透,则前功尽弃。再如形似订书钉的“锔钉”,两只脚打入钉眼时角度要好,否则难看不说,天长日久就走形了。
重视对器具的装饰,能将镶嵌、锻打等工艺融入锔补拼接中,对瓷器进行镶边、雕花、包口、刻字等修饰。
重要价值
锔瓷技艺能使破碎的瓷器复原再生,体现了民间百姓对于物品的节俭敬惜之情。
锔瓷是技术、文化以及艺术的结合,不仅技艺精湛、文化内涵深厚同时还形成了装饰上的艺术价值与审美情趣。当锔钉在器物上成为装饰,与器物融为一体的时候,别有一番韵味。
锔瓷技艺见证了中国瓷文化的发展,代表了传统文化的延续的,其传承与发展对古旧瓷器修复、民间绝活传承、考古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存续状况
伴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老手艺也都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渐行渐远,锔瓷技艺日渐式微,昔日穿街走巷的锔瓷工匠,已经淡出人们视野。许多与阮彬贤一样的手艺人还在坚守祖先传下来的的那一份智慧,或许这份坚守会为民间传统老手艺在后工业化的时代里觅得新的生机。
烟台芝罘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 
创作 0 粉丝 2